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155章 武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5章 武备
    金虞姬缩在被褥中,娇艳欲滴。
    大街上响起熙熙攘攘人声。
    温存片刻,起床梳洗。
    芍药备好茶食,两人边吃边说些闲话,耳鬓相磨,亲如形影。
    “娘子在读什么书?”
    “《北宋志传》。”
    “杨家将抗辽?”
    金虞姬凝望夫君:“官人也看过?”
    刘招孙自然知道杨家将,儿时奶奶天天带他听豫剧。杨家将是重点曲目。
    不过后世豫剧和金虞姬看的这本明代小说,情节估计会有很多出入。
    “娘子知晓这么多忠义节烈故事,怪不得也成个巾帼英雄!哈哈哈!因缘际会,妙不可言。对了,那杨家将到底讲的是什么?”
    金虞姬放下筷箸,如资深书迷,念念有词:
    “大郎替了宋太宗,二郎替了南清宫。三郎马踏如齑粉,四郎失落在辽邦。五郎出家破红尘,六郎执着……我愿今人多努力,不复崖山无中国。”
    刘招孙听到最后一句,又惊又喜,击节称赞:
    “好一个不复崖山无中国!”
    金虞姬杏眼含春:
    “都是妾在书上看到的,官人,崖山是什么?妾在好几本书里都看见过。”
    “是汉人魂魄,如故国月明,沧海恒生。”
    金虞姬露出向往神色:“好啊,以后要带我去崖山看看!”
    “会的,会的。”
    刘招孙心中叹道: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娘子读了这么多书,就没想过自己也写一本?”
    “啊?”
    金虞姬愣了半晌才道:“有啊,只是妾不会写,不知从何下笔,也不懂遣词造句。”
    刘招孙心中打定主意,对妻子道:“唐宋元,还有本朝,最喜哪朝?”
    金虞姬思考良久,才道:“这个,妾不知道哎。”
    “唐宋太远,奴家不知;元,听说打过朝鲜,妾不喜欢····官人问这做什么?”
    刘招孙得意一笑:“那就从本朝写起,也写本话本小说,仿《北宋志传》,多写几次就会了,等写完本官自费刊行,让天下说书人给你说去。”
    “官人可是钱多的没处?可别消遣。”
    “哪里是消遣,真的,我要让天下人都记得义父他们当年援朝的故事,还有你死去的父亲,他们都是英雄。”
    “可恨倭寇至今还不时侵扰朝鲜。”
    金虞姬说着,眼圈有些红润。
    刘招孙握住她手,郑重其事道:
    “娘子放心,等局势稳定,开原军第一个收拾的,便是日本。”
    他又对金虞姬笑说:
    “康应乾总是嫌我不好女色,没点烟火气,说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哈哈哈,成亲那日还要给我下药……以后,也要有点自己的喜好了。”
    金虞姬大笑,或许夫君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否则怎会这般爱恋自己。
    “听官人如此,妾倒真有想写的。”
    “想写什么?《金瓶梅》就别了,哈哈哈!写不来的。”
    金虞姬举起筷子便敲刘招孙脑袋,气得柳眉倒竖。
    “你跟着康应乾都看什么书啊!”
    “壬辰抗倭,那时好多英雄,父亲在平壤杀过倭寇……只怕写得不好惹人笑话。”
    刘招孙勉励道:
    “不妨不妨,小说本是自娱自乐,不必在乎外人看法。义父生前讲过好多万历援朝故事,遇到你不知道的细节,问我便好。”
    “此话当真?”
    “当然。”
    ~~~~~~
    新婚过后,平辽侯又像蜜蜂一般忙忙碌碌。
    新兵训练、屯田开垦、武器研发、商铺扩张,所有事情都要由他拍板决定。
    四月初的一天,天蒙蒙亮,刘招孙带着卫兵前往军营查看新兵训练情况。
    戚金和秦建勋早已在瓮城校场练兵。
    第四千总部新兵在各营旗队长的竹哨声中,迅速排成整齐方阵。
    经过两个月训练筛选,眼前这这三千多名新兵经过严格考核,成为开原军新鲜血液。
    长枪兵正在练习突刺。
    戚家军长枪技法主要源自宋末杨家枪法,当时称之为“梨枪”。梨枪枪法奥妙之处在于练习精熟,浑然圆熟而不呆板生滞。
    戚继光在梨枪基础上加以归纳演化,形成了自己戚家枪枪法。
    刘招孙看他们一招一式,大开大合,突刺精准狠,便知这些天,戚金下了苦功夫。
    两位教官见刘总兵巡营,连忙过来行礼。
    “忙你们自己的。”刘招孙拍了拍戚金肩膀,让他继续专心练兵。
    自己带上卫兵来到火铳营,找到把总询问新式火铳的试用情况。
    新式火铳装备各营才一个多月,据说有了很大改进。
    火铳营把总姓谷,是宣大镇过来的,他皮肤黝黑,沉默寡言,比林宇还要闷。
    刘招孙问了几句,不得要领。
    于是索性拿起把火铳,准备亲自试试新武器。
    新式燧发枪被命名为20式,开原各类火器都按照研发年份命名。该枪属于狗锁式的一种,用带弹簧的阻铁而非制轮楔,内刻膛线提高了射击精准度。
    具体来说,是在击锤的后边开一个小洞,小洞里面是一片有阻铁弹簧的阻铁与扳机联动。
    击锤往上扳动到阻铁制动器位置后扣住击锤成为待射状态,然后扣下扳机联动阻铁缩进去放开击锤,击锤释放主弹簧动能向下捶击火帘片产生炙热的铁屑引发引药锅里的黑火药燃烧,并点燃引药锅旁边的引火口里的黑火药传导至爆炸室爆炸膨胀而射出弹丸。
    “刘总兵,这是工坊多次试验后得出的数据,请过目。”
    闻声赶来的雷匠头站在旁边一边解说,一边擦拭额头渗出的汗珠。
    刘招孙接过一张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小字的宣纸,没有立即去看,而是询问身后跟着的民政官谢阳。
    “谢司长,工坊上个月的预算是多少?”
    谢阳从袖中掏出个小本本,翻了几页,回道:
    “回大人,三月份工坊采购铜铁矿木材等物资费白银七千五百三十二两五钱,消耗煤炭一万三千斤,大米三十二石,猪肉五百六十五斤······”
    刘招孙认真听完,脸上表情渐渐变得凝重,开原军急剧扩张,今年还要扩增三个千总部。
    无论是打造刀剑铠甲还是火铳火炮,都需要消耗海量的铁矿铁料。
    更别说屯户爆炸式增长,民户屯田采伐都急需大量铁器。
    据李三光禀告,开原周边的铁矿,现在都处于超负荷开采状态,即便投入上千人力,也不够整个开原军政体系所需。
    所以,现在相当部分铁矿煤炭,都需要从外部购买,准确说是从辽西祖家那边购买,价格自然就高出很多。
    刘招孙低声叹息:“军队真是吞金兽,一个月竟消耗这么多。”
    康应乾凑到近前,低声道:
    “刘总兵,所以你得赶紧回你老丈人那边一趟,让朝鲜给咱供应铁矿,否则工坊屯堡怕是撑不下了。”
    刘招孙苦笑两声,对康监军点了点头。
    “本官自有安排,去朝鲜是大事。”
    刘招孙说罢,张开那张燧发枪图纸,低声念起来。
    “·····弹丸质量:一两,枪重九斤二两,最大射程:两百步,有效的最大射程(单次射击):一百至一百五十步,最佳射程:八十至一百步,30步(内可击穿三寸铁甲或是六寸的木板)”
    刘招孙翻到背面,看见关于燧发枪射速的记载。
    “最佳射速:每分钟三到四发,实际射速:每分钟三发。”
    如果数据属实的话,新式燧发枪无论是装填速度,还是击发率,较之第一代,都有了显著提升。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试一试吧。”
    金虞姬很快装填完毕。
    刘招孙对准八十步外靶垛扣动扳机。
    击锤敲打火石引燃火药,升起一团白色烟雾。
    不出意外,脱靶了。
    众人假装没看见,都把头扭到一边。
    刘招孙习惯骑兵砍杀——冷兵器才是男人最爱——因为很久没碰火器,有些手生了。
    把火铳递给金虞姬,一脸正色道:
    “金队正,你来试试。”
    金虞姬忍住笑,接过燧发铳,挑了一块好的火石夹好,又从自己弹药包中取出一枚定装弹,熟练的装填起来。
    刘招孙看她动作,不由啧啧称奇:
    “金队正不愧为本官麾下第一卫士。”
    金虞姬抿嘴一笑。
    装填完毕,她将火铳平举,枪身顶在自己肩窝鱼鳞甲上,眼睛对着火星照门,与远处靶垛形成三点一线。
    火铳爆响,铅弹正中靶垛正心。
    周围爆发出一阵喝彩。
    雷匠头连忙补充道:“刘总兵,工坊试验得知,该枪不发率(100次射击)约为二到四成,已经很准了。”
    平辽侯微微点头。
    雷匠头见得到上官肯定,喜出望外,继续道:
    “去年工坊补充了人手,钻枪管的人足够了,新式燧发枪增刻了膛线,比以前打的更远、更准,测试时,工匠可以一枪击碎百步外的头盔。”
    “好,下次,和黄台吉的弓手对射,咱们就不会像上次那样落于下风了。工坊做得好,要好好奖励,参与新式燧发枪研制者,每人奖励一百两银子。各级组长、匠头工资全部提升一级。”
    雷匠头心中大喜,正要感谢,却听刘总兵接着道:
    “你刚才说,你们工坊中有人能击碎百步外铁盔?把那人召来,这么好的狙击手,留在工坊钻枪管,着实可惜了,他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此人名叫杨通,原是第二千总部火枪兵,浑河战后,调到工坊做守卫······
    章东忽然凑到平辽侯耳边,打断雷匠投,低声道:
    “十三爷,宋应昇手下的两个工匠跑了!线人说是投奔建奴了!”
    ~~~
    刘招孙忧心匆匆,交待章麻子对工坊匠人全部排查一遍,和鲁氏叔侄有牵连者,立即逮拿审问。
    新的神火飞鸦进入调试阶段,预计这几天就要升空,刘招孙对这新式武器充满期待。
    眼见三月临近,距离绫阳君约定的政变不远了。
    朝鲜盟友等待平辽侯率兵渡江,给他们援助。
    刘招孙对朝鲜人左右逢源的技能非常敬佩。现在唯一担心的是大军粮草供应。
    开原兵力足够,足够出动千人规模的战兵入朝。
    只是如何将几千人的粮草运到丹东,运过鸭绿江,还是个大问题。
    朝鲜那边明确表示不会给开原军任何粮食补给,包括粮食运输。
    不是不想给,实在是朝鲜太穷了。
    朝鲜长期被称为是“君子之国”。
    君子就应该很穷的。
    刘招孙此时终于体会到万历皇帝援朝时的纠结心情。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